公共管理碩士論文:政府公共管理與發展模式創新
摘要: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自動機制和政府調控機制相互影響、缺一不可。任何發展模式的生成和發展,都離不開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模式的創新。30年改革開放,使中國進入了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迫切要求創新政府管理模式。無錫以其生動而豐富的實踐,深入推進由“政治統治型政府”向“經濟建設型政府”,進而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根本轉變,不斷豐富和拓展中國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
關鍵詞:公共管理;模式創新;無錫實踐
公共管理作為研究社會公共活動規律和管理行為的科學,誕生于19世紀中葉的西方國家。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世界性“政府再造”運動的興起,公共管理理論出現新的發展。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治理模式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模式。在政府管制的背景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形成了國家干預、投資傾斜、趕超發展的東亞模式;在歐美等國家有限管理背景下,形成了自由發展、消費拉動、創新發展的新自由主義模式(吳敬璉,2007)。傳統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的重要區別也在與政府不同的治理方式。無錫是中國吳文化、民族工商業和鄉鎮企業的發祥地,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無錫躍上了新的歷史平臺,2008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跨人了工業化后期和基本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這一歷史過程中,管理模式實現了從“政治統治型政府”向“經濟建設型政府”、進而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的根本轉折。政府的價值取向、管理職能和行政方式的重大變化,有力推動了“蘇南模式”的創立、“蘇南模式”的創新和“新蘇南模式”的歷史跨越(楊衛澤、洪銀興,2007),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區域特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子。本文從現代公共管理的視角,解讀無錫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演進的軌跡,審視政府公共管理與發展模式創新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從而更好地探索和把握政府管理創新的內在規律,進一步推動區域發展模式的創新。
一、無錫政府公共管理變革與發展模式創新互為作用的歷史過程
公共管理變革本質上是一場既得利益和權力結構的調整,既取決于宏觀管理體制的轉型,又取決于自身目標取向和行政方式的轉變,是一個不斷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革命過程。
第一階段是1978年到1991年,基本實現了政府職能由“政治統治型政府”向“經濟建設型政府”的轉變。主要標志是摒棄了階級斗爭為綱的傳統桎梏,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市場取向為重點的體制改革,政府直接履行了管理經濟、組織發展的職能,推動了“蘇南模式”的創立。從“革命者”向“經濟建設者”角色轉變,是痛苦的歷史過程,但也是建立公共管理體制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礎。無錫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動力,不斷推進政府價值取向的根本轉變。
第一,以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為契機,放手發展壯大鄉鎮企業。堅持發展生產力根本標準,實現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以聯產承包責任制釋放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非農化轉移。充分利用農村能工巧匠和“星期天工程師”,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快農村工業化步伐。
利用市場機制,不斷強化企業的發展動力,率先探索了以承包責任制為核心、廠長選聘制、浮動工資制、合同用工制的“一包三改”經驗,大膽創新鄉鎮企業市場經營機制。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改變了農村經濟結構,也推動了政府管理內涵的質的變化。
第二,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突破,體制改革由農村向國有企業和商品流通領域推進。堅持以市場取向為目標,突破計劃經濟堅冰,率先推進國有企業轉軌變型,積極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大膽嘗試廠長承包責任制、資產經營責任制、風險抵押承包責任制等多種改革。大力推動農產品購銷體制和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一批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發展了一批以工業原輔材料為主體、市場購銷經營為業態的生產資料市場。無錫國有企業市場調節部分占全部生產的比重達到了90%左右,企業開始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加速了政府經濟管理由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不斷轉變。
第三,以長三角實行對外開放為重點,堅持城鄉聯動、內外并舉。以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重點,推動城鄉企業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要素資源。無錫的江海木業、周莊模塑先后開啟了全省城鄉企業中外合資的先河,加快了無錫城鄉企業橫向經濟聯合、社會協作配套,利用農村工業化積累反哺農村,使區域潛在生產力空前釋放。在全國率先創造了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的新經驗,率先探索了以工建鎮、以工興鎮的新路子。縮小了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全市農民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人由1978年的0.53:l縮小到1991年的0.75:l。
這一階段政府管理職能變革的基本特征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標準,充分調動和釋放蘊藏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發展生產力的巨大能量,探索了“經濟運行市場調節為主、所有制結構以公有經濟為主、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堅持共同致富”的“三為主一共同”的“蘇南模式”,開辟了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新的發展道路。
第二階段,從1992年到2005年的14年,加快了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主要標志是沖破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縛,突出所有制結構和市場結構調整的重點,加快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步伐,實現了“蘇南模式”創新發展。從經濟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向“組織推動者”轉變,是形成和完善公共管理職能的基本要求。圍繞實現這一轉變的根本要求,無錫大膽調整政府賴以直接管理的經濟基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動作用,形成政府與市場有機互動。
第一,以呼應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契機,把發展開放型經濟作為擴大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抓手。大膽沖破“姓社姓資”的思想桎梏,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鼓勵城鄉企業發展中外合資、技術合作,大力推動對外開放園區建設,吸引一批世界500強企業投資落戶無錫,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和國際經濟循環,推動重點骨干企業由“外向經濟”到“向外經濟”的轉變,使對外開放的領域越來越廣、層次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使無錫經濟直接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加速了無錫經濟國際化進程。
第二,以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為戰略取向,把所有制結構調整作為創新市場體制的重要突破口。大膽沖破“姓公姓私”的束縛,積極探索公有制經濟財產組織方式和實現形式,加速鄉鎮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推動重點企業股份制改造和資本經營。把產權改革、技術改造、資產改組有機結合起來,重點推進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重組。以“關鍵的少數”發揮了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形成了外資經濟、民營經濟、公有經濟三分天下的格局。
第三,突出中心城市功能建設,著力推進城市化進程。以建設區域性特大城市為目標,率先啟動了行政區劃調整,優化了城市功能分區,拉開了特大城市的發展框架,將原來四級城鎮體系調整為三級城鎮體系。以靚山、親水、揚名、筑城為重點,快速推進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進一步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
這一階段政府管理體制變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調整生產關系為戰略突破口,真正確立企業的市場主體和競爭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政府優化配置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調控功能,經濟結構由內生型經濟為主向外向型經濟帶動為主、由農村經濟推動為主轉向城市經濟帶動為主發展根本性轉變,“蘇南模式”出現質的飛躍,1992年到2005年,無錫基本完成江蘇省制定的“四大類、十八項、二十五個”全面小康社會指標,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第三階段,從2006年至2008年的3年,加快形成公共服務型政府架構。主要標志是跳出“全能政府”的路徑依賴,突出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目標取向,加快打造有效履行宏觀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強政府”,一個具有區域特色的“新蘇南模式”日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管理型政府轉變,并不意味著放棄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是打破政府把主要精力直接從事投資建設的做法,使政府主要職能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回歸,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第一,積極轉變發展理念,大力探索科學發展新路徑。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科學發展,積極調整政府日標取向,轉變發展理念,率先建立和健全體現科學發展觀的領導干部重點工作目標考核機制,擯棄片面追求“GDP”、追求增長速度的單一思維,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代替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做法,堅持突出富民增收,注重擴大社會保障,致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提高人民幸福指數和滿意率。積極更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把科技、知識、人才、創造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把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毒創造,創業、創新、創優、創造的“四尊四創”
作為新時期轉型發展的第一動力,積極推動從“兩頭在外”到“兩端延伸、中間分離”、從承接國際制造業到承接國際服務業的遞進轉移,致力實現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生產制造向設計創造、資源依賴向科技依托的根本轉變。
第二,堅持產業優化升級,致力推動科技創新創業和軟件、服務外包產業新跨越。調整管理思路,改變行政范式,突出重點環節,強化引導手段,把自主創新和科技創業作為無錫科學發展的戰略重點,加快硅科技谷、液晶谷、生物醫藥谷和動漫基地、信息服務外包基地、流程外包摹地“三谷三基地”建設,全面推進“7+1”(清華、北大、南大、東南、同濟、復旦、上海交大和中科院)政產學研戰略聯盟。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創意載體建設,在省內率先啟動實施吸引海外留學歸國創業領軍型人才計劃(即“530”計劃)。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支持企業實行創新性資源要素優化配置。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咨詢電話:0371-66961135
報名時間:8:00-18:00,周末不休
校址:鄭州二七區大學路金源大廈(鄭州大學南校區東門對面)11樓
公交路線:乘4、63、66、82、111、201、213、317、804、866、Y802、K906路公交車到大學路桃源路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