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MBA學習內容寬泛、雜而不精,符合很多MBA學習者的主觀感受與體驗,很多人都有類似結論。個人覺得,這是因為很多人沒有搞清MBA老師到底教什么、學生到底學什么。MBA是教管理的,而管理的核心是決策,簡言之:MBA是教決策的!如果一定要全面一點,再加上“執(zhí)行”二字,教“決策及其執(zhí)行”(以下簡稱“決策”)。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關于MBA的很多爭議瞬間清爽,整個邏輯鏈乃形成閉環(huán)、圓滿自洽。
先來捋捋MBA的學時。標準的中、美全日制MBA要學2年,Part Time MBA要學兩年半、甚至三年,但是親,標準的歐洲MBA只要學一年,準確的說,10個月。歐洲MBA是不是很水?如果認同MBA其實學的是決策,那么10個月足矣,甚至都嫌多!So,歐洲MBA不水!可能那些需要讀兩年、三年的MBA才兌水稀釋了——當然,有人覺得這樣口感更好。
MBA不是學那十幾門課程的每一門的。有的答主已經說了,那每一門課,都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專業(yè),深不見底。但在MBA教學里,這些學科都只是工具,MBA利用它們來做決策。實務中,企業(yè)管理者們也是這樣。
MBA不培養(yǎng)會計師,不培養(yǎng)市場營銷專家,不培養(yǎng)投資專家,它培養(yǎng)的是管理者,管理者最核心的職能是決策、及其執(zhí)行。
學的如此“淺、泛”,能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嗎?能!即便不能,也只好如此了。MBA的教學,已經對管理者的決策情境做了太多美化和虛構了。真實的決策情境里,根本沒有那么完善的信息。管理者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置身在茫茫的迷霧里。要想獲得完善的信息,要么時間來不及,要么獲取信息的成本太高,更多時候是根本得不到足夠豐富而真實的信息。
并且,MBA沒打算、也不可能把學員培養(yǎng)成精通企業(yè)各個方面業(yè)務的通才——很多人認為MBA是培養(yǎng)通才的,這個……值得商榷。MBA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是一套標準化課程,全球商學院極盡一致,覆蓋企業(yè)管理及其決策的各個主要方面。選修課的學習,最好與學員已有的行業(yè)經驗相結合。通過General+Concentration這種模式的學習,將學員本已熟稔的方向夯實、深化、拔高,同時又對企業(yè)管理的其他方面都有通盤的了解和認識。一橫一縱,T型知識結構!
如果因為MBA必修課部分涉及了多門商科課程,就認為MBA學員學完了都應該很精通那些學科,這種認識本身就不科學——怎么可能在那么短的學時內精通那么多個方向?何況本來教學目標就不是為了讓你精通,而是為了輔助決策。
那么,一個學成了的MBA應該精通什么?——理所當然應該是管理,尤其是決策!管理是一門藝術,受先天個人稟賦、和后天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通過MBA的學習進化成優(yōu)秀的管理者,很多時候靠運氣……但如果一個商學院沒有教會您決策,那么您可以去索賠、要求退還2/3的學費。但目測很多商學院都是應該退還大半學費的……[手動苦笑]
為什么竟然連決策都沒有教會?
1、教學方式有問題。有很多不算Top的商學院,教學竟然是以授課為主的,老師講、學生聽,臺上放PPT、臺下記筆記,本科生教學的加強版……臺上臺下都貌似忙碌、然而其實輕松愉悅,但用那么昂貴的學費和無價的青春去學完全可以自學的東西,真的好嗎……
2、案例教學沒做好。案例教學不是噱頭,案例相對最真實地模擬了現(xiàn)實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國很多商學院里,案例教學有,但并不算多,前面講了:大把精力花在知識講授上了。即便開展了有限的案例研討,也是教與學都不到位,敷衍了事、浮皮潦草(可能中歐等不一樣)。做好每一個案例研討,學生和老師都要脫幾層皮的;不皮開肉綻,何來飛躍與提升?但是好像雙方都怕辛苦……
3、師生都經驗不足。老師和學生都管理經驗、商業(yè)經驗不足。老師,很多都是學院派的,并沒有真正在商海里撲騰過,雖然很多老師也號稱開著咨詢公司、或在大公司干過,但其實都是學院派、搞理論研究為主。學生,越來越年輕化,很多人缺乏管理經驗,甚至缺乏基本的商業(yè)經驗,參差不齊……
無相關信息 |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
下一篇: 考研早知道:專業(yè)碩士與學術碩士的11個區(qū)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