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我們要全面成為世界一流的管理學院。”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說,“我們培養的學生將代替哈佛、牛津、斯坦福等一流管理學院的學生,成為企業的首選。” " />
30年的關鍵時刻
回望30年之路,“我們的每一步發展,都對應著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關鍵節點。”陸雄文后來回憶說。1977年,改革開放的前夜,復旦大學籌建管理學院。
1984年,城市經濟改革逐步開展起來,從那時候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廠長經理培訓班開始進行系統的管理教育,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
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后,上海浦東大發展,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成為首批9所MBA試點院校,開始培養在職的職業經理人。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國際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開始與國際知名商學院合作辦學,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工商管理學院、挪威管理學院、香港大學管理學院等,實現了教育體系的國際化。
2002年,中國經濟迎來新一輪高速發展,復旦大學開辦EMBA項目,那些過去專注于企業自身發展的企業領導者有機會重新獲得進入學校學習的機會,他們所獲得的系統的管理知識與方法,能夠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客觀經濟環境,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商學院的使命在于培養職業經理人、提升企業家素質、鼓勵學生理性創業。”陸雄文說,這要求商學院集中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培養能夠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領袖和職業經理人。與此同時,商學院還必須以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環境為基礎,來總結出中國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思想,作出獨創性的研究。
無邊界商學院
今天,這所“體制內”的、根植于綜合性大學的商學院,正在摸索出一條自己的獨特的發展路徑。陸雄文說,其原動力和目標就是結合中國經濟的情況,回答中國經濟發展所提出的問題。而標桿則是國際一流商學院。
除了在硬件設施上對標國際一流商學院外,在師資、科研、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管理體系等方面,也要追趕上國際一流商學院。
上述努力為建立“無邊界的大學”、“無邊界的校園”提供了可能。
而在具體的路徑上,有機增長與國際化是兩個主要的方向。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商學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市場的需求量一再突破人們的想象力。“我們不會被短期的商業利益驅使,盲目擴大規模。”陸雄文堅持“以有限規模進行無限提升”,即通過自己長時間的資源與能力的積累,來提升競爭力,在此期間,規模有逐步的擴大,或者干脆不進行擴大。
“這也使我們能夠在特定的市場內精選出最好的學生,從而保持自己在市場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陸雄文說。
國際化則是今天中國商學院普遍希望努力的方向。在陸雄文看來,國際化的本質就是讓商學院的學術思想為全球的理論界和企業界分享,讓商學院培養的人才能夠在全球任何國家生活和工作,能夠基于一個市場但懷抱開放心態,用全球視野來看待來自全球的挑戰,帶領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
這使得商學院必須要走國際化之路。課程體系與國際同步,教師接受過國際化訓練,學生被交換到海外學習,最后,是來自于全球各地的學生將中國的商學院與歐美老牌商學院放在一起進行選擇。
“我們與很多國際商學院開展合作,未來也希望在海外設立合作項目,以我們的優勢發揮國際影響力。”
國際化新機遇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正在對商學院產生影響。有跡象表明,EMBA的招生受到了影響,而作為商學院維持運轉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的企業捐贈也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
“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不可避免,但面向未來,中國經濟仍然有巨大的機會,這為中國商學院的發展做好了準備。”陸雄文認為,中國商學院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
其一,是學術無國界,思想無國界,從經濟、管理,到商業倫理,金融危機為商學院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課題。
其二,是人才培養將更為社會所關注,對于企業家而言,危機是一個契機,企業家將更重視對經濟規律的重視和把握,更希望通過商學院教育獲得思想與能力的提升。
其三,是商學院將會加速國際化進程。全球商學院在這一輪金融危機中將會更加重視交流與合作,以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
在陸雄文看來,中國商學院的機會正在到來。中國商學院所作出的獨創性研究,將有機會與全球的學術界和企業界一起分享,而中國商學院所培養出的人才,也能夠在世界舞臺上發揮他們的實力。
無相關信息 |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