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或尋找假設型也是考試的一個重點。這類題型主要表現形式有:
(1)加上一個條件就變成了一個有效的三段論推理,比如題目中問到“上面的邏輯前提是哪個?”“再加上什么" />
預設或尋找假設型
預設或尋找假設型也是考試的一個重點。這類題型主要表現形式有:
(1)加上一個條件就變成了一個有效的三段論推理,比如題目中問到“上面的邏輯前提是哪個?”“再加上什么條件能夠得出結論”;
(2)題干給出前提和結論,然后提問你假設是什么?或者要你提出正面的事實或有利于假設的說明,則加強論點,否則削弱論點。比如問到“上文的說法基于以下那一個假設?” “上述結論中隱含著下列哪項假設?” “上述議論中假設了下列哪項前提?”
(3)以題干為結論,要求在選項中確定能推出題干的前提。或者,需要補充什么樣的前提,才能使題干中的推理成為邏輯上有效的推理?
由于這種題型是題干推理中的前提不足夠充分以推出結論,要求在選項中確定合適的前提,去補充的原前提或論據,從而能合乎邏輯地推出結論或有利于提高推理的證據支持度和結論的可靠性。因此,做這類題的基本思路是緊扣結論,簡化推理過程,從因果關系上考慮,從前提到結論,中間一定有適當的假設,尋找斷路或是因為“顯然”而省略掉的論述,也就是要“搭橋”,很多時候憑語感或常識就可以找到所要問的隱含的前提。解題還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考慮:一是,所尋找的假設應當是原文命題成立的必要條件;二是,假設的正確選項如果取反,能夠推翻原文的推理;三是,對不確定選項的判斷取反后,看是否能夠推翻原文。
進一步說,這類題型涉及到邏輯中的“預設”問題。預設有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之分,語義預設是一個命題及其否定都要假定的東西,是一個命題能夠為真或為假的前提條件;語用預設則可以表述為,如果話語A只有當命題B為交談雙方所共知時才是恰當的,則A在語用上預設B。由于日常交際中的推理都是具有某些共同背景知識的人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的,不必列出所有必需的前提,但要注意的是這種省略本身可能不是真的或這種省略推理中可能暗含著邏輯錯誤。因此,在批判性思維中,常常需要把這些被省略的前提、假定、預設補充到推理過程中來,以便考察被省略的前提是否真實,推理過程是否正確,即對推理者的推理進行評價。同時,由于這種省略形式的前提對結論提供了不充分的支持,有時候需要加強前提以便對結論提供更強的支持,或對該論證提供更好的辯護。被補充到前提中去的,可以是某個一般原理如因果關系陳述,也可以是某個假設、假定或事實性斷言。對前提的加強可以到使該推理成為形式有效的推理的地步,但更多的時候只是提高了推理中前提對結論的證據支持度。
1997-1-16
母親要求兒子從小就努力學外語。兒子說:“我長大又不想當翻譯,何必學外語。”
以下哪項是兒子的回答中包含的前提?
A.要當翻譯,需要學外語。
B.只有當翻譯,才需要學外語。
C.當翻譯沒什么大意思。
D.學了外語才能當翻譯。
E.學了外語也不見得能當翻譯。
[解題分析] 正確答案:B。
兒子的結論是不學外語,理由是不想當翻譯,其推理過程是:“只有當翻譯,才要學外語,我不想當翻譯,所以不要學外語”(這是一個必要條件推理,把“當翻譯”作為“學外語”的必要條件)。
選項C只是反映兒子對當翻譯的態度,排除。選項E撬怠把庥鎩輩皇恰暗狽搿鋇某浞痔跫⒉荒芩怠暗狽搿筆恰把庥鎩鋇謀匾跫謊 Q∠預、D不選,因為該兩項選擇表示“當翻譯”是“學外語”的充分條件,并不一定必要,不當翻譯也可能需要學外語。
1998-11-74
無論是工業用電還是民用電,現行的電費價格一直偏低。某區推出一項舉措,對超出月額定數的用電量,無論是工業用電還是民用電,一律按上調高價收費。這一舉措將對該區的節約用電產生重大的促進作用。
上述舉措要達到預期的目的,以下哪項必須是真的?
Ⅰ。有相當數量的浪費用電是因為電價格偏低而造成的。
II. 有相當數量的用戶是因為電價格偏低而浪費用電的。
III.超額用電價格的上調幅度一般地足以對浪費用電的用戶產生經濟壓力。
A.Ⅰ、Ⅱ和Ⅲ。
B.僅Ⅰ和Ⅱ。
C.僅Ⅰ和Ⅲ。
D.僅Ⅱ和Ⅲ。
E. Ⅰ、Ⅱ和Ⅲ都不必須是真的。
[解題分析] 正確答案:C。
本題與“1998-1-27”類似。
容易把“有相當數量的用戶是因為電價格偏低而浪費用電的”這個選項也選進來,其實不妥。比如盡管相當數量的用戶因為電價低而浪費用電,但浪費的總量很有限,在浪費用電的總量中有相當數量的浪費用電是因為公費支出的(所以大家浪費不在乎)或是缺乏節電意識造成的。那么你提高電價就不一定達到目的,而不如采取別的措施(比如限制公費繳納電費的總額或是加強宣傳節電的力度等等)了。
2000-1-72
在西方幾個核大國中,當核試驗得到了有效的限制,老百姓就會傾向于省更多的錢,出現所謂的商品負超常消費;當核試驗的次數增多的時候,老百姓就會傾向于花更多的錢,出現所謂的商品正超常消費。因此,當核戰爭成為能普遍覺察到的現實威脅時,老百姓為存錢而限制消費的愿望大大降低,商品正超常消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上述論證基于以下哪項假設?
A. 當核試驗次數增多時,有足夠的商品支持正超常消費。
B. 在西方幾個核大國中,核試驗受到了老百姓普遍地反對。
C. 老百姓只能通過本國的核試驗的次數來覺察核戰爭的現實威脅。
D. 商界對核試驗乃至核戰爭的現實威脅持歡迎態度,因為這將帶來經濟利益。
E. 在冷戰年代,上述核戰爭的現實威脅出現過數次。
[解題分析] 正確答案:A。
題干的論證必須基于這一假設,即當核試驗次數增多時,有足夠的商品支持正超常消費。否則,即使老百姓傾向于花更多的錢,也不會出現商品正超常消費。因此,A項是必須假設的。
題干說明,老百姓能通過本國的核試驗的次數來覺察核戰爭的現實威脅,但顯然并不說明,老百姓只能通過本國的核試驗的次數來覺察核戰爭的現實威脅。因此,C項并非是必須假設的。
D項是對題干論證的一個可能的推論,并非是題干的論證本身必須假設的。
E項是對過去的一個陳述,不是必須假設的。
但細究一下,本題還是存在漏洞,因為本題沒有明確“正超常消費”的確切含義,如果核試驗增多時,雖然沒有足夠的商品,但老百姓有更強的消費欲,引起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還算不算“有足夠的商品支持正超常消費”。從這個角度看,選項A也未必是必須要假設的。
無相關信息 |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
下一篇: MBA邏輯解題十八套路(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