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做"刻舟求創",比喻死心眼,做事情不懂得因時因事而異,不懂得變通。刻舟求劍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似乎并不多見,甚至可以說,這樣的人近乎沒有;然而,做出類似"刻舟求劍"這種蠢事的人卻并不少;比如那些反對革新,墨守成規,不知變通的人其實就是這樣的人。
《呂氏春秋·察今》里說:"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即做事要據情況而論,該變法時就必須變法。批評的就是像刻舟求劍那樣不懂得變通的人。
不墨守成規,我國古代的一些有識之士早已懂得這道理。與《呂氏春秋》幾乎同時的《韓非子》,在其《五蠢》篇里,就講了同樣的思想:"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又說:"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桑撌乐拢驗橹畟,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這說的也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意思。
清末的維新派人士更直接地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者,古今之公理。"雖然無數的歷史事實,也確實綽綽有余地證實了這道理的正確性。然而,即使這樣,也仍然有人要作"刻舟求劍"式的人物,仍然要"頑固到底。"他們認為:沒有規矩則無以成方圓,要破除老制度、老規矩,這如何能行?因此堅決阻撓改革。
這種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念,恰恰是由于他們不懂得"規矩""制度"是相對的。"老制度"只適用于老情況、老環境;而新情況、新環境是必須要"新制度"的,改革、變法正是建立新制度的有效手段。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就在于具體的情況具體地分析。因為"沒有規矩則無以成方圓"而拒絕而反對改革的人,恰恰忘了列寧的這句真理。
堅持革新則進,反對變法則退。翻開古今中外各國的歷史就可以知道:凡是隨歷史潮流及時變法,革新的國家,都變得強大了。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強國;俄國通過"1861年改革"也成為強國。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與此相反,凡是不及時革新的國家就被歷史所遺棄,十九世紀末的中國何以災難重重?不就是因為墨守成規,沒有及時變革的緣故嗎?
及時改革,可以富國,可以強兵。我們中國近十多年的改革,已足以說明這一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的國家銳意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澤民在十四大上說:"我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綜合圍力上了一個大臺階。"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改革,是關鍵的原因。
歷史證明,改革,是強國之路!實踐證明,改革,是強國之路!所以說,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說和諧》
辭書上說,和諧是配合得當和勻稱的意思。
形象一點說呢?
和諧是一種自然美:青山綠水,那是一種恬靜;春梅綻雪,那是一種素雅;秋蕙披霜,那是一種端莊;霞映澄塘,那是一種絢麗。這時的美,美在自然,美在和諧。若登山山無脈,臨水水無源,便談不上和諧了。
和諧是一種默契: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心心相印,“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寶熏初會,心靈感應,似曾相識,息息相通,這是一種和諧。夕陽西下,兩位銀發夫婦相攜相扶,漫步在故鄉小徑,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處處 親切,處處情深,這是一種和諧。海峽隔不斷親情,風風雨雨幾十年,終究博得彩云,這又是一種和諧。
和諧是一種淡泊: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名所累不叫和諧,為利所役不是和諧,為繁華所惑無法和諧。和諧是一種豁達,它超凡脫俗,是修身明志的心靈空調。
和諧是一種規律: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走,他們不即不離,相伴相守,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陰陽相濟,和諧相處,F在打破了這種“和諧”,結果呢?干旱來了,沙塵暴來了,“SARS”來了,厄爾尼諾現象也來了。
自然需要和諧,人類需要和諧。
和諧需要寬容,海納百川,大肚能容天下能容之物;心懷豁達,體諒他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和諧需要信任,信任凝聚人心,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興旺。
和諧需要關愛,“牽你的手前我的心”,“風雨著你的風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幼”,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和諧需要細心呵護,錙銖必較,不會產生和諧;爭功諉過,不會產生和諧;唯我正確,不會產生和諧;“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山望著那山高,怎么也產生不了和諧;慷集體之慨、揩公司油水、吸食員工血汗,是在肆無忌憚地破壞和諧。
溝通產生和諧,尊重產生和諧,文化產生和諧,科學產生和諧、、、、、、
音調和諧,可以悅耳;環境和諧,可以怡情;五味和諧,可以健胃;心態和諧,可以健身;笑口常開,精力充沛,青春常駐——和諧。
通向“和諧”之路千萬條,“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愿:自然和諧,春風知時潤萬物;社會和諧,麗日有意暖萬家。
無相關信息 |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
下一篇: MBA聯考寫作范文(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