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相比,中國金融業在這一輪危機中表現相對較好,遭遇損失也較小。但是,這種表現是否為中國現行的金融政策提供了理論支持? 中國的金融體系是否足以維持長期增長?一些美國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對此提出不同見解。
*應重新審視美中金融體系差異*
在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舉行的中國金融體系研討會上,前美國國會眾議院銀行和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現在執教于普林斯頓大學的詹姆斯.里奇(James Leach)說,金融危機爆發后,業界有必要重新審視美中兩國的金融體系的差異。
他說:“我有一個很強烈的觀點是,美國擁有歷史上最復雜的金融機構和監管體系,但是我們在去年顯示出差到不能再差的判斷力。中國很不復雜的金融系統正在變得更加復雜,顯示出的判斷力遠沒有這么差。這確實可以證明美國在某些方面的失敗。在美國,我們看到最聰明的一群人投資信貸違約掉期這些金融產品;中國買的是美國政府債券。從全球來看,美國國債的表現相對來說是最好的。所以我的問題是,究竟應該由誰來給誰上課?”
的確,和發達金融市場的遭遇相比,中國金融業在這一輪危機中表現算是可圈可點。根據中國官方數字,2008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稅后凈利潤同比增長30.6%,超過5千8百億元人民幣;資本回報率高達17.1%;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接近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近40%。最近,業界在探討中國金融市場的時候,“一枝獨秀”、“獨善其身”、“風景獨好”這些字眼時常可見。
一種主流觀點認為,中國金融體系“一行三會”縱向監管和金融機構分業經營的嚴格管理體系、國內金融機構的改制和上市和時間較短、以及中國和發達金融市場的相對隔離是中國在此次危機中表現較好的主要原因。
*中國采取操縱手段有必要*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高級研究員、中國項目主任蓋保德(Albert Keidel)說,對于一個人均GDP較低的國家而言,中國近年來在金融業改革和金融市場自由化方面已經采取的措施是合適和謹慎的。
蓋保德認為,中國金融體系目前處于一種“部分壓抑”的狀態,主要體現在政府通過行政手段人為壓低利率、商業銀行在政府影響下直接為公共項目提供貸款,或者通過購買國有開發銀行債券等形式為公共項目投資間接貸款。但是蓋保德說,這種操控手段對于中國經濟現階段的持續增長是必要的。
他說:“通過這種‘部分壓抑’的金融系統為公共項目帶來的融資符合亞當.斯密有關擴大市場規模,為私人企業提供機會和替代選擇的定義。我的看法是,中國對金融系統的部分壓抑和為關鍵公共投資領域的低成本融資很可能是中國過去30年保持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
*中國的壓抑政策不利于長期增長*
但是,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則認為,中國對金融業的壓抑盡管沒有壓制增長,但是卻扭曲了增長的性質,這種扭曲對于中國的長期增長將產生負面影響。
拉迪指出,在過去10年時間里,中國的實際利率一直處于下滑狀態。去年的大部分時間,企業貸款的實際利率處于負值。這種趨勢造成產出當中流入利潤的部分急劇增加,隨之而來的是產出當中流入收入的份額下降。
他說:“其結果是,中國居民收入的增長大大低于我們假設的一種更少限制的金融環境。我們看到,盡管從2002年以來,中國居民儲蓄占GDP比重翻了一番,但是家庭從這些儲蓄當中獲得的利息收入實際上下降了60%。”
此外,拉迪還認為中國人為壓低的借貸成本導致過去5年里新增投資流入制造業的份額增加了大約一倍,流入服務業的份額卻在縮減,從而大大限制了中國就業機會的增加速度,并加劇了能源消耗。
* 中國金融體系應在多方面改進*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國際事務辦公室高級法律顧問保羅.索爾斯基(Paul Saulsky)認為,中國金融系統可以在近期和中期支持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但從遠期來看,中國金融體系必須在幾個主要方面做出改進。
他說:“中國金融業的主要障礙包括銀行機構在金融體系占據的絕對主導地位。這些銀行放出的貸款絕大部分流向大型國有企業或者是有關系的大型私營企業。企業債券市場雖然近年來有一些改進,但整體仍然很薄弱。股市仍然受政策驅使。我的意思是,中國投資者更多的關注是政府要采取什么干預措施,而不是股票自身的質量。”
索爾斯基認為,中國金融業雖然在本次危機中受損較輕,但危機也給中國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發展模式的機會。他認為,在缺乏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為面向國內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的情況下,中國改變增長模式難度很大。此外,他建議中國更好地把握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之間的平衡。他認為,盡管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被指為此次危機的罪魁禍首,但對于中國來說,金融創新層次較低,產品單一,系統運作效率低下仍然是優化資本配置的最大障礙。
無相關信息 |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
下一篇: 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選擇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