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際遇由內心吸引而來
時間:2009-06-25 17:07:09 來源:MBA培訓網鄭州華章MBA 點擊:
善于調整心境,身心自然受益。當你的心田讓憂郁駐足,快樂就會在別處靠岸。所以,必須學會調整心境,以使自己快樂起來或者獲得更多快樂,自己的生命之旅也將因之而改變。
我覺得一個胸中裝著更宏大念頭的人是不應該過于被瑣事糾纏的,天下其實沒有多少事情值得我們計較,絕大多數事情都是“不過如此”。在我的內心深處確實覺得很多讓我們憂郁、煩惱、生氣的,更大的可能是“沒什么大不了的”,真的想放下是不困難的,除非你原本就不想改變自己處處不順的命運。
人的心境分“天之惑”和“人之惑”。所謂“天之惑”是指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但這些都是無可更改的,不能改變就容忍,并且努力減少天災同時的人禍足矣。如同我的一個殘疾朋友所言,“不是不幸,只是不便”。心境調整到這樣,便有足夠的勇氣去迎接任何色彩的人生,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任何逆境的命運。所謂“人之惑”是指與人相處的摩擦,更是可以努力去理解并接受的,即使遇上損人利己的,也可以理解為別人的一種生存方式,甚至遇到損人不利己的,這種人才特別值得同情,因為他們(她們)實在太蒙昧了。
因此,在一件事來臨的時候,我會調動全部的內在的心力,去抵抗它、排解它,至少會把它隔開為另一個更小的心靈的小盒子里邊。我將試圖走如下思考程序:
1. 我有改變的余地嗎?
2. 我改變它的消耗與能夠換來的成比例嗎?
3. 我放棄和容忍的損失具體是什么?
4. 如果損失的是可以折算成金錢的利益,我會那么需要和依賴這些錢財么?如果損失的是增加得分 的名聲,我會那么需要和依賴這些名聲么,這些增加的名聲最終解決了我的什么?
5. 如果損失的是減少得分的名聲,有多少人關注這個事件,自己不計較是否天下本就沒人在意呢?
6. 即使事關氣節,若干年后公論不能回來嗎?
7. 更多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是否來自最親近的人和最瑣碎的事?我們除了跟最能接受自己的人發泄 ,我們還有什么能耐?
8. 我們除了這些最不值得關注的瑣事,難道我們沒有更有意義的事情要關注、思考、努力嗎?
9. 長城還在,秦始皇在哪里?蘇格拉底死了,他大概在笑話我們活著的莫名其妙憂郁的人么?
如果能夠這樣,學會走一個這樣的程序,如此思考生活,我們的心境一定會轉好,我們生命的軌跡也一定會因之得到改變。
“我們理想教育完全時候,應該完全用不著文憑,應該一看那學生的臉孔,便已明白他是某某大學畢業生。倘由一學生的臉孔及談話之間看不出那人的大學教育,那個大學教育也就值不得給什么文憑了。” 林語堂先生的這段話,在21年前就讀到過,但當時實在無法理解。這些年讀書多了,特別接觸一點佛學后,就很能理解這種說法。
佛學認為,人生中的遭遇是自己內心吸引來的,其人生低谷與高峰、幸福與不幸,也是由內心呼喚而至的。沒有理解的人,往往簡單地以“唯心主義”冠之(在此,暫且不討論如何理解真正的唯心主義),并覺荒謬;其實更大的可能是自己一片荒蕪,不能懂得卻粗暴拒絕。不僅如此,甚至一個人的外表、外貌以及其他一切的外在,也都可以由你自己的一己之心決定,至少是深刻地影響。不管你信不信,我信!雖然,我不敢斷定,有著一張緊鎖著的苦瓜臉,就一定是心事太重的人;但是,佛教高僧,內心始終如無風之水面似的,就一定會童顏鶴發。如此說來,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心”,不僅完全支配我們未知的命運,甚至都可以決定我們的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