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對企業家期望越來越高,希望他們既要為歷史負責,又要為未來負責。而他們的難題在于,既不能無視公眾的期望,又要讓自己和公司不會為期望所壓倒
【《中國企業家》】(文_何伊凡)最近熱議話題是企業家是否應談政治,是否應該在商言商。這場爭論的起點毋需贅言,而爭論過程逐漸成為用各種比喻裝飾的修辭戰斗,其中不乏抽離了具體語境,僅抓只言片語的互相攻訐。
在我看來,“企業家是否應談政治”是個偽命題,政府是要素資源的擁有者和政策制定者,連北京的出租車司機和居委會大媽談起政治都滔滔不絕,何況企業家。“是否應該在商言商”也是個偽命題,試看重慶的案例便知,如果商人真的能以市場法則應對一切麻煩,“在商言商”,那將是社會的巨大進步,要想“在商言商”,先要實現“在政言政”。
換一個角度看,這又是兩個真命題,因為其背后折射出真實的社會情緒,這亦是企業家與政府,與公眾之間扭曲關系演進所引發的必然討論。中國經濟改革起步就帶有濃厚的“政治破冰”色彩,第一代企業家從舊體制中破繭而出,政企關系微妙復雜。最近有很多盤點,羅列柳傳志、王石、王健林、馮侖、梁穩根等企業家對政商關系的表述,據此分別貼上“犬儒”“智慧”“保守”“激進”的不同標簽。實際上他們精神內核的相似度,遠遠大于表面的差異度,這些表述,從不同側面寫成了一部無奈卻又實用的“中國式企業生存哲學”。和君創業總裁李肅先生在其著作中曾有這樣一段論述:身為企業家者必須明白,“時代”是不會錯的,“政治”也是不會錯的,在這“永遠不錯”的強大時代與強大政治面前,企業家該當如何?可能唯一有意義的,就是調整自我,修煉自我,警覺自我。
再看企業家與公眾的關系,過去三十多年中,“創富熱”與“仇富潮”時常交替,甚至同步發生,中國改革就在這種沖突中做螺旋運動。政商互動關系,確會變形為官商勾結和權力尋租,當公眾需要一張臉來掛上魔鬼的面具時,企業家往往就提供了這張臉。
看似“永遠不會錯”的時代與政治,也在不斷進化。從早期對先富者輿論討伐,“姓資姓社”爭論,清算“原罪”思潮,到今天關于“在商言商”的激辯,會發現社會對企業家期望也越來越高,不再是簡單的指責與詬病,而是希望他們既要為歷史負責,又要為未來負責。與此同步發生的是,企業家漸漸產生了階層自覺,近年來,以企業家為主體,形成了各種圈子和團體,正是這種階層自覺,更讓人覺得他們作為一個群體,應該站在舞臺中心位置成為公眾利益的代言人。
矛盾之處在于,當前一個界定清楚,并且受到保護的產權體系尚在建設中。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關注度提高、話語權放大,以及抱團行為,也會讓他們的一言一行更加敏感,他們既不能無視公眾的期望,又要讓自己和公司不會為期望所壓倒。
個人認為,企業家應該更積極參與公共生活,正如經濟學家熊彼特所說,“企業家”不僅在于找到或創造新事物,而在于用它會為社會集團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帶動社會集團跟在它后面走。過往的歷史也證明了,他們并非僅是風云變幻被動的承受者,也是奇跡的締造者,如今,他們可以在商業以外更廣闊范圍發揮作用,無論慈善公益,或是讀書會這種啟蒙性活動,都是一種行動。
至于是否要用“談”或者“言”的方式,則屬于個人因時因事的選擇,當前并不適宜用或褒或貶的簡單調子來詮釋這一群體,將三維世界強拉成二維平面。
無相關信息 |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
下一篇: 王慧敏:正餐女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