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最大的5家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營業收入占500強企業收入總額6.2%,利潤占35.6%。268家制造企業創造利潤還不及五大銀行利潤總和的57%。在服務業500強中,銀行業以不足一成的企業數量貢獻了近七成的利潤總額(9月2日《人民日報》)。
這種現象在2010年以后日趨嚴重。5家大型銀行利潤占500強比例由2010年的26.1%躍居2012年的35.6%,而268家制造企業利潤卻從2010年的30.3%下滑到2012年20.2%。我們注意到,今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大陸有9家銀行上榜,占據上榜公司利潤總額的55.2%。與此相比,美國有8家商業銀行上榜,利潤則僅為其所有上榜公司利潤的11.9%。中國上榜的9家銀行利潤占去中國上榜89家企業利潤總額的半壁江山。
一個趨勢是,經濟蛋糕正在向金融服務業傾斜,被銀行業攫取過多,企業經營成果正在向銀行流去。作為服務于實體企業的銀行業,從實體經濟、實體企業中攫取了過多利潤成果。這是一種非?膳碌默F象,這種現象蔓延下去對實體企業乃至對整個中國經濟都將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成為經濟金融危機的引爆點。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銀行業是服務性企業,處在經濟產業鏈條的支持環節和從屬地位,即:銀行業的利潤歸根結底來自于實體經濟、實體企業創造的利潤,是從實體企業創造利潤中分得的部分。銀行不直接生產產品與創造價值和利潤。銀行是給這些創造產品和價值的實體企業和自然人客戶提供服務而獲得利潤的。
如果銀行利潤過高,那么,實體企業利潤必然就被“盤剝”的過多,從客戶身上攫取的各種名目收費必然就多如牛毛。這對于實體企業和百姓客戶將非常不利,直接影響經濟中最重要因素—實體企業的生產積極性。這么多年,實體經濟凋敝,都在喊做實業不賺錢,不能說與銀行從中攫取過多利潤不無關系。因此,銀行業利潤畸高對于整個實體經濟來說絕不是好現象。
銀行利潤畸高、盤剝實體企業成果過多,反過來又影響自身利潤的持續性甚至導致信貸資產風險增大。由于銀行對實體企業吸血過多,必然大大挫傷實體經濟的生產積極性,大量企業陷入經營不景氣的困境甚至虧損倒閉,必將造成銀行貸款本息歸還難。銀行連貸款本金都難以收回,不僅談不上利潤的持續性,而且貸款風險將裸露出來。銀行和實體企業一旦發生貸款聯姻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實體企業不好,銀行也不會好到哪里去;實體經濟不景氣,銀行的風光將隨之不在。
銀行利潤畸高是目前的經濟機制不完善造成的,不一定把板子打在銀行管理者身上。在銀行收入來源中,貸款資產擴張帶來的收入占去80%以上,而主要是依靠過高的存貸款利差獲取高收入的。而存貸款利差過高是我國現行利率政策導致的。
銀行自身原因主要表現在貸款搭配的各種條件和收費上。比如:以貸轉存、存貸掛鉤、以貸收費、浮利分費、借貸搭售、一浮到頂、轉嫁成本等五花八門的招數。
重新調節調整銀行業與實體企業之間的利潤分配已經是當務之急。出路在于適度遏制銀行業利潤過高的狀況特別是存貸款利差過大現象。值得欣喜的是,央行已經放開貸款利率,只等攻克存款上限管制最后一道堡壘。相信這僅僅是開始,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將為期不遠。
國務院已經發布了《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其中干貨多多。隨著民營資本興辦銀行開閘,銀行業多層次、全方位競爭格局將形成,支持實體經濟的信貸資格將在競爭中走低,實體企業的貸款成本負擔將會較大幅度的下降。
這也告誡銀行業依靠國家壟斷資金價格來獲取暴利已經不能為繼了,將很快走到終點。這種倒逼機制已經迫使銀行業加快轉型力度,克服過度依靠資產擴張來獲取暴利的路徑依賴,轉而向客戶提供高效、優質、高附加值的服務來向中間業務要效益、要利潤。
無相關信息 |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
下一篇: 中國經濟企穩背后有隱憂 |